一个偷了来啊!……”
一辆墨绿色的专列飞驰在华北大平原上。
车厢内,牟记者拿着笔和本,正在采访邓小平:“邓副主席,您在东北三省走了很多地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邓小平:“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的人民是好人民,忍耐性已经够了!”
牟记者:“您打算怎么办呢?”
邓小平:“我们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你跟着我走了几个地方,我一再讲这个问题。同时,还讲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要当懒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牟记者:“可是我们国家的现实却恰恰相反啊!”
邓小平:“是的!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鼓励徽汉,包括思想懒汉。一些搞思想理论的同志人云亦云,不独立思考。”
牟记者:“如何纠正呢?”
邓小平:“从现在起,我们不能再搞平均主义,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邓小平办公室
邓小平坐在桌前在审阅一份文件。有顷,他拿起笔严肃地批示: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认为所说情况和意见都重要,可转请自治区参照酌情处理。邓小平。”
邓小平放下笔,拿起电话:“请接胡耀邦同志!”
远方显现出胡耀邦接电话的画面:“我是胡耀邦,小平同志,你有什么指示吗?”
邓小平:“我委托乌兰夫同志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最近我收到了他写的报告,他提出的‘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的方针是正确的。”
胡耀邦:“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邓小平:“一、要有步骤地彻底调整、充实内蒙古党政军各级领导班子;二、要重申过去中央颁布的在内蒙古多年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农牧业生产措施。”
胡耀邦:“是!”
邓小平:“另外,中央以五十五号文件转发了你们的报告:《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决定的实施方案》。这项工作进展怎样?”
胡耀邦:“我们正在大张旗鼓地做,重点是安置工作。”
邓小平:“安置工作是落实党的政策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做好,务使需要安置的对象―包括退职退休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来源的人,都得到妥善安置。”
胡耀邦:“是!”
邓小平挂上电话。
远方胡耀邦接电话的画面消失。
李秘书引陈云走进:“陈云同志到了。”
邓小平:“陈云同志,北京的秋季是很好的。我看,你我还是到院子里谈,好吧?”
陈云:“好啊!”
邓小平、陈云相继走出。
一座清份的庭院
邓小平一边吸烟一边说:“我听先念说,你对前一阶段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有些意见?”
陈云:“是的!我们应当汲取历史上的教训,要按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办好事情。举例说:出国考察的人回来后吹风,上面也往下吹风,要引进多少亿,要加快速度。再举个例子,可以向外国借贷,但一下子借那么多,办不到。”
邓小平:“是啊!我们的同志刚刚从噩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世界在这十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落后了,必须加快步伐追赶。”
陈云:“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知道:中国经济腾飞的起跑线不是欧美和日本,也不是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而是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
邓小平:“这我清楚。”
陈云:“可是在这次务虚会上,不仅没有对经济过热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十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又加了码。”
邓小平一边抽烟一边陷人沉思。
陈云:“大中型项目,由去年的一千四百三十三个,猛增到一千七百二十三个,战线拉得实在是太长了!”
邓小平微微地点了点头。
陈云:“说到农村经济,问题就更大。再加上‘四人帮’年年削资本主义尖,拔资本主义苗,不单单是破坏了农村经济,更严重的是社员没有了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沉重地点了点头。
陈云:“今年安徽夏秋之季,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早,如果还仅仅是高喊几句学大寨的口号,我相信公社的土地会撂荒,社员会大批地外出逃荒。”
邓小平:“所以,中央要给万里同志撑腰,推倒‘两个凡是’,为农村经济松绑。”
邓小平家书房
邓小平手里拿着一份刊物在室内缓缓踱步,似在思索,似在决断。
有顷,他走到桌前,把手中的刊物往桌上一扔,特写:
《农业计酬必须紧密联系产量》《新华社内参》
邓小平点燃一支烟,一口
02(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